目前,全市中小学生课间休息时长均由原来的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。为充分利用课间15分钟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,特制定本指导意见。
一、活动规划与组织
学校应根据场地设施和学生数量,合理规划课间活动区域,如划分操场为运动游戏区、教学楼周边为休闲漫步区等,做到分区合理、互不干扰,有效利用。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,因地制宜制定详细的课间活动安排表,包括活动内容、活动形式等,组织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各类活动,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参与课间活动。加强课间活动管理工作,可安排体育委员或值日师生负责现场协调管理,值班领导干部要加强课间活动巡视,确保活动安全、有序进行。
二、活动内容建议
(一)轻松运动类
鼓励学生进行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,如跳绳、踢毽子、广播体操等,以缓解学习疲劳、增强体质。设置小型运动竞赛区域,如短距离接力跑道、小型投篮场地等,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团队竞争意识。
(二)休闲放松类
在校园内设置休闲长椅、花坛边的休息区等,供学生散步、聊天、放松心情。结合科学教育实验区创建工作实际,可开展校园植物观察、天气观测记录等小型科普活动,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观察力。
(三)益智游戏类
在教室或走廊设置棋类游戏区域,提供象棋、围棋、跳棋等棋具,供学生进行益智游戏,锻炼思维能力。组织小型知识问答、猜谜语等活动,由教师或学生志愿者负责出题,活跃校园文化氛围。
三、安全保障措施
提前检查活动场地和器材设施,确保无安全隐患,如修复操场地面坑洼、检查体育器材牢固性等。安排专人在活动区域巡逻,负责处理突发安全事件,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,教导学生遵守活动规则,不进行危险行为,如禁止在楼梯间追逐打闹、不攀爬校园设施等。
四、特殊天气应对
(一)恶劣天气
遇暴雨、大风、暴雪、沙尘等恶劣天气时,学校应通过广播及时通知学生留在教室进行安静的室内活动,如阅读书籍、做手工、开展室内小组讨论等。教师可在教室内组织简单的知识竞赛、故事分享会等活动,丰富学生课间生活。同时,要确保教室门窗关闭,避免风雨侵袭造成安全事故。
(二)高温天气
在高温炎热天气下,适当减少户外剧烈运动项目。可引导学生在操场的树荫下或通风良好的走廊进行较为轻松的活动,如散步、慢走等。增加校园内饮水供应点的开放数量,确保学生能及时补充水分,预防中暑。同时,密切关注学生身体状况,如有学生出现中暑症状,应及时送往医务室处理。
(三)寒冷天气
当气温较低时,鼓励学生在课间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,如在教室门口或走廊进行原地高抬腿、开合跳等简单运动,促进血液循环。提醒学生增添衣物保暖,防止感冒。若操场有积雪或结冰情况,应在清理完毕之前,禁止学生进入操场进行体育活动,避免滑倒摔伤等意外事故。
五、设施资源支持
学校应逐步完善与课间活动相匹配的设施建设,如增加体育器材数量、优化校园休息区域布局、设置趣味活动设施等。合理调配校内资源,确保在课间15分钟内各类活动场地、器材能够充分为学生所用,提高资源利用率。